PG电子
北京银行是怎么成为“压岁钱金融帝国”的?PG电子APP
穷追猛打,差点保不住自己“一哥”的地位,愣是将管理小学生的压岁钱也划进了自己的吸储KPI。
从2022年布局儿童金融以来,仅两年时间,北京银行就拿下200万儿童客户,管理起超
压岁钱,连带着搞了近3万场的京苗活动,从财商课到文艺汇演,生生把自己干成了银行界的“少儿频道”。
前不久,互联网上就流传着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高度总结了各地压岁钱的平均水平。地图颜色对应着压岁钱水平,金额越小,颜色越浅;金额越大,颜色越深。
不出意外,广东省再次喜提垫底排名,作为全国最有钱的省份,压岁钱却平均只有50元。但还是有广东小伙伴暗忖:到底是谁拉高了我们的压岁钱水平?
当然,广东红包主要是讨个意头,一般的邻居同事包1元、5元,普通亲友包10元、20元,面值50元、100元的纸币通常是至亲,如爷爷奶奶辈、姑表专属红包。虽然金额接地气,但逢人就派,只要不结婚就能收红包,以数量取胜。
但广东的友邻福建,却是另外一个极端,在地图上已红到发紫。全国压岁钱最多的地方就在福建莆田,金额高达12000元,与吊车尾的广东相差了200多倍。一个红包就抵得上成年人一个月的工资,莆田还是太超前了。
同样作为沿海城市,浙江省也不甘落后,以3100元的金额紧随其后。接下来就是北京2900元,跻身压岁钱TOP3。身处北京的小伙伴可能深有体会,春节后线下ATM满到仅支持取款业务,满地净是红包皮。
除此之外,其余地区的压岁钱也基本在三五百元的均值。总言之,一个孩子春节的收入动辄过万,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补贴下,夸张水平甚至抵得上爹妈大半年的收入。
每年春节过后,就到了家长“骗”小孩压岁钱的好时节,孩子们可谓是“年年上一当,每年不一样”。无论金额大小,大逃不开“上交”的厄运,正应了那句“红包只是流经我”。
礼貌型的父母,总是以“帮你存起来”为名收缴压岁钱,但存着存着,压岁钱就变成了“爸妈的房贷”“全家的旅游基金”或“孩子的教育基金”,最后不见踪影。
不礼貌的父母,总是不问自取,让孩子在春节就遭受“我睡觉前明明放在口袋里了,早上起来就不见了”的破财之痛,还要落井下石地加一句:谁让你保管不好自己的钱。
新一代80、90后的父母,则试图以理服人,用一场压岁钱归属辩论大赛“合理”征收,只靠一句“压岁钱要还人情”就让孩子败下阵来。
实际上,这背后是一场代际间的“金融博弈”,长辈们用“压岁钱是礼尚往来”的到的逻辑,合理化资金转移,晚辈们则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控诉自己的“财产被侵占”。
它们不再满足于成年人的存款,而是将目光投向儿童的钱包,甚至打出了“财商教育”和“缓解亲子矛盾”的旗号,把压岁钱变成了新的财富争夺高地。
据悉,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压岁钱支出预计在2000亿-5000亿人民币之间,实在是一片沃土。
就联合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以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为目的,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少儿银行卡“牡丹雏鹰卡”。
该卡专门面向全国10周岁以上的少年儿童发行,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的功能外,还设置了持卡人的监护体系,应该能称得上是第一代的“儿童金融”产品。
此后,面向更广泛的儿童群体,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相关的专属银行卡业务,基本上算是项较为基础的业务。
然而,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进入一个更激烈的状态,大人的钱包越来越难撬,压岁钱池子又重新回归银行视线。
近年来,各个银行纷纷推出儿童专属银行卡,并在卡面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有的可以将卡面替换成宝宝照片,有的联名愤怒的小鸟、宝可梦等热门IP,比如工商银行的“宝成长卡”、
此外,一些农商行如东阳农商银行、界首农商银行、文成农商银行等,还在2025年推出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开立的专属存者。在卡面卡个性化的基础上,还会附赠如电影票之类的优惠。
更重要的是,部分存折的储蓄门槛还非常之低,比如界首农商行推出的儿童定期一本通存折,50元起存。
为了鼓励开户,各大银行不仅在春节期间大力营销,还会叠加各类精美奖品,根据存款金额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小礼品,完成各种成长打卡任务并分享朋友圈,还能收获盲盒、桌面吸尘器等各种礼品,把借用UGC内容扩大声量的方式应用得淋漓尽致。
但真正催生家长们办卡冲动的,不是这些单纯吸引小朋友的活动,而是部分银行的压岁钱存款产品利率会高于普通存款的挂牌利率,相当于借着孩子的身份“薅羊毛”。
在压岁钱吸储赛道如鱼得水的北京银行,其小京卡专属的“小京卡压岁宝”,其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和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普遍要比同样周期的普通存款挂牌利率高,最多的超出0.55%。
招商银行的“金小葵花管家”亦是如此,如果孩子有银行卡,就可以购买其下的定存类产品“月月存”,利率比普通存款挂牌利率高出0.3%-0.5%。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对于同样存款利率,比如1年定期利率为1.7%,“宝贝成长卡”起存门槛只需要2000元,普通用户则需10000元起来,相当于变相给予压岁钱存款优惠。
吸储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用户的粘性?大人看重、孩子所需的教育,尤其是财商教育,必须要跟上作为银行儿童金融的金字招牌。
北京银行“京萤计划”就带领着200万“京苗们”在理论与实践上齐飞,线上平台财商训练课程丰富不说,线下还有“小小银行家”“小小科学家”“小小探险师”等五花八门的职业体验,给小朋友们提供沉浸式的金融体验学习,成功为自己加冕“首家儿童友好型银行”的桂冠。
各家银行在抢夺“小储户”的赛道上花样百出,仅仅是为了不到千亿规模的压岁钱存款吗?
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走势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不得不在存款争夺战中贴身肉搏,想方设法全面开花吸引客户;
另一方面,囿于合规性问题,儿童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存款,产品场景较为单一,且资金量在零售业务的占比也未必很大。
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的“小京压岁宝”销量目前大约在26亿左右,相比于其万亿级的存款规模,其实微不足道。
即便是成为了“压岁钱金融帝国”,当下儿童金融版块的收益对其业绩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效用。
在“小储户”身上做文章,往近的说是方便拴住一群家长,提升家庭客户的黏性;
北京银行志在打造“伴您一生的银行”,孩提时有儿童金融,上大学有成长金融、毕业后有创业金融、成家立业后有家庭金融、直接养老金融。
全谱系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压岁钱只能算是这个链条的开端和基础,给“小储户”们打好财商基础,培养对品牌忠诚度,并在其体系内一步步成长为主力客户。
放眼全球,不乏大力发展儿童金融的银行,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其服务体验更在不断革新。
比如荷兰Rabobank的“模拟股市”儿童账户,让小学生也能“无痛”体验股票交易的全过程;
的“家务报酬”联动功能,将生活化的场景嵌入到银行账号中,真正将财商教育植入到趣味互动体验。
可喜可贺的是,不想让妈妈管压岁钱的小学生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压岁钱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