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技巧让保险守护中国智慧农业时代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基于“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的实地调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探索金融服务农业的创新路径,在陈孝伟教授的带领下,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队伍于7月22日至24日赴山东省寿光市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产业观察与政企座谈,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普惠路径探索”,全面了解当地农业保险发展实情,为推动农业保险更好服务“三农”积累第一手资料。
实践队首站来到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实践队师生与村干部王岩涛围绕农业保险政策落地、农户参保意愿等话题展开交流,并参观三元朱村村史馆,系统了解了三元朱村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种植的发展历程。1989年引入至今,寿光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15.7万个大棚鳞次栉比,85%的新建大棚配备了智能设施,温控、光照、通风均可一键操作,手机成为“新农具”。为掌握一线情况,调研人员进棚入户,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参观蔬菜市场,了解蔬菜外销与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详细询问其投保种类、保费缴纳、理赔体验等实际情况,记录他们对农业保险的真实诉求。
实践队随后来到侯镇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联合会。作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会长张月宝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已超2000亩,病虫害飞防、自动灌溉施肥、机械化收获等一系列技术让他从“会种田”变成“慧种田”。双方聚焦农业保险在实际操作中的痛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张月宝会长结合自身多年投保经历,阐述了当前农业保险在条款清晰度、理赔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优化产品设计、简化理赔流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后续实践队师生政企座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在金融学院陈孝伟教授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访了稻田镇崔岭西村。崔岭西村立足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优势,发起组织寿光市107家蔬菜合作社成立山东省首家合作社联合会,并注册“崔西一品”特色品牌,带动发展蔬菜大棚2800多个、1.5万亩,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400万元。崔岭西村用“一棵番茄”串起一条产业链,带富一方群众;用一个品牌将崔岭农户推向富裕,将中国蔬菜推向世界。
在寿光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实践队实地考察了智能温室、滴灌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场景。1.5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满是科技范儿,从航天育种到垂直农场,从植物工厂到智慧农业,这片土地不仅飘荡着蔬果的芬芳,而且蕴含着金融助力、产业富民的无限生机。通过与园区技术人员交流,实践队师生了解到,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种植模式正加速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这也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一株作物的呼吸,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计算着每一滴营养液的旅程。当传统农业还在“看天吃饭”,寿光的农业园区已将种植管理装上了“数据大脑”——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万千参数在云端汇聚,凝结成让亩产提升的“绿色工场”。实践队直观感受到了寿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也为分析特色农业保险的发展潜力提供了实践依据。
最后一战,实践队走进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寿光支公司,与公司副总经理张玉田、寿光市农业农村局业务负责人张璇等进行政企座谈。师生们围绕寿光农业保险的业务结构、保费补贴、理赔流程等核心问题深入交流。针对当前农业保险存在的条款界定模糊、农户理解不充分、灾害认定复杂等问题,结合当地种植险为主、特色农业保险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共同探讨了优化宣传渠道、简化理赔手续、创新“保险+期货”等产品模式的可行性方案,为推动农业保险普惠化发展凝聚共识。
此次实地调研的意义,在于以“中国蔬菜之乡”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为样本,精准捕捉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与基层农业生产的连接点。它不仅让大棚保险、大田种植险在条款理解、理赔流程等方面的实际痛点浮出水面,更通过贴近农户生计的观察,为农险如何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依据。这种扎根泥土的调研,既是对农业保险普惠路径的探索,又是让保障力量真正融入田间地头、护航农民增收的务实之举。推动农业保险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让乡村振兴进一步释放科技的味道、金融的力量和共富的甘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