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技巧解决光伏内卷的长效机制是鼓励创新、扶优扶强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供需结构失衡与技术快速迭代相互交织,使部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行业内普遍认为,破解这一局面的核心,在于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质变。
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会上强调,近一段时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治理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他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坚决防止非理性竞争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造成损害,引导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供需结构失衡与技术快速迭代相互交织,使部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行业内普遍认为,破解这一局面的核心,在于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质变。要通过政策与市场双向发力,完善行业治理、强化自律规范、树立优质优价导向,推动资源向高效产能与先进技术聚集。唯有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产品差异性与可靠性、扶优扶强,光伏产业才能在全球能源变革中巩固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期,光伏行业“内卷”成为业内外普遍关注的关键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本轮竞争加剧并非偶然,而是供需错配与技术迭代交织的结果。
“光伏行业的特点是政策敏感度高、技术迭代快,一旦落后就可能面临产能淘汰。”隆基绿能董事长、总经理钟宝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本轮“内卷”主要源于供需失衡与技术切换叠加。前期行业景气度高,大量资本涌入带动产能迅速扩张。而当需求增速放缓或政策调整时,供需错配矛盾便集中显现。
隆基绿能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张海濛直言,过去几年需求的持续高增长,带动了大量同质化产能建设,而当需求释放放缓时,供需矛盾集中爆发。结果就是价格大幅下跌。“这种过剩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同质化产能上。”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各环节同质化产能开工率普遍在40%—65%之间。
张海濛表示,这使得供求矛盾尤为突出。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短期内清理了部分落后产能,但也进一步压缩了行业整体盈利空间。部分创新不足、融资高度依赖杠杆的中小企业,已经出现债务违约和产能停摆。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2025年上半年,制造端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降至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甚至出现负增长。与2020年以来的高点相比,主流型号平均价格分别下跌超过六成至九成。
与此同时,淘汰与出清仍在持续。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4年以来已有40余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并购重组。2024年全年,31家A股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合计亏损574.7亿元。
另据第三方金融分析机构Wind(万得)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光伏设备板块70家上市公司中,实现盈利的企业有36家,亏损的企业有34家,亏损企业占比48.57%,接近半数。
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企业普遍认识到,单纯依赖价格战难以为继,唯有依靠技术创新和价值竞争,才能真正走出内卷困境。与此同时,福建、浙江等多个省份也在通过“扶优扶强”引导产业升级,支持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整合中发挥带动作用。
从企业实践看,创新已逐渐显现成效。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归母净利润亏损25.69亿元,同比减亏超五成,销售与管理费用分别下降37%和23%,其HPBC2.0组件上半年出货约4吉瓦,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家BC(背接触)技术企业爱旭股份上半年净亏损2.38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86%,并在二季度实现单季盈利。
张海濛指出,过去几年行业过度依赖同质化产能和补贴环境,不仅抑制了创新,还加剧了供需失衡。当前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同质化技术快速扩散与盲目扩产,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要想真正走出低价泥潭,必须依靠差异化产品和可靠的技术升级。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BC组件在国内市场较TOPCon产品普遍溢价9%—13%,在欧洲市场溢价更为显著,工商业场景可达35%,户用场景甚至高达114%。爱旭股份也在投资者互动中透露,其ABC组件在欧洲户用市场售价比同类TOPCon产品高出约50%。
解决内卷的长效机制是鼓励创新,扶优扶强。钟宝申指出,光伏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型,必须在研发投入、原创技术和自主创新上持续发力,推动行业从“制造高地”迈向“创新高地”。同时,应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让低质低效的产能退出,加速对现有产能的改造升级,从而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企业应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以技术引领,持续提供更高效率、更具价值的产品;二是保持财务稳健,确保在周期低谷依然能投入研发、穿越周期。
在资本市场看来,企业自救与政策引导同样关键。申港证券认为,破除“内卷式”竞争需要政策与市场协同。一方面,政策要强化对优质企业和先进产能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升级与价值创造取代低价竞争。
业内普遍预计,随着先进技术加速落地与市场化出清进程推进,光伏产业将逐步告别无序竞争,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光伏产业内卷、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等突出问题,国家层面已多次释放明确信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陆续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行业协会也及时发布“成本参考价”,引导企业理性报价。这些举措让市场看到了政策端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态度,为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增强了企业摆脱恶性竞争的信心。
在企业看来,政策的及时介入十分关键。张海濛指出,长期的供需失衡催生激烈的价格战,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突破质量底线,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他认为,破解困局必须从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一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供需平衡;二要加强行业自律,拒绝低价恶性竞争;三要健全质量监管,杜绝伪劣产品流入;四要推动市场机制改革,从“唯低价”转向“综合评标”,更加注重技术、品质和长期可靠性。
张海濛强调,真正的竞争应依靠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而非价格消耗。若内卷延续,创新不足、负债过高、效率偏低的企业将难以为继,整个行业的品牌溢价与抗风险能力也会受到削弱。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降低质量、削减研发投入而丧失技术优势,使中国光伏产业从“技术引领者”退回到“低成本制造者”。
业内普遍认为,要以改革规则为重点,推动行业形成“价值竞争”。一方面,加快淘汰同质化、低效率产能,加快高效、高质量产品和产能释放;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招投标法规,杜绝低于成本价投标,并强化市场抽检监管。同时,鼓励国央企在招标中提高技术门槛,增加效率和可靠性权重,建立高质量组件“白名单”,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政策层面也应更多倾斜研发支持、技术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为行业升级创造条件。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光伏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中国光伏不仅需要政策与行业的合力,更要依靠自身持续创新,以技术突围、以质量取胜,推动行业从“卷价格”走向“卷技术”“卷价值”,推动光伏产业在全球舞台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