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求是思享汇PG电子APP 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路径
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首次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这一重要定位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迈入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温州正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特质,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勇担使命,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路径。
温州民营经济40余年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以企业家精神驱动变革的奋斗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草根创业”到全球化时代的“链动全球”,“四千精神”始终是温州发展的内核。座谈会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发展信心”,为这一精神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创新驱动替代要素依赖。传统“四千精神”正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以华峰集团为例,其构建的“理念—技术—管理—文化”四维创新体系,使聚氨酯制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稳居第一,研发投入占比超5%。瓯江实验室联合12家科研院所突破固态电池技术瓶颈,形成“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带动产业链产值增长30%以上。
社会共创超越个体致富。森马集团“共富工坊”项目构建“总部研发—乡村生产—电商销售”模式,带动上万农户年均增收4万多元。正泰集团“光伏富民”工程在山区县建设分布式电站,实现农户“晒着太阳挣收入”。这种从“个体创富”到“群体共富”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温商的社会担当。
座谈会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温州“强城行动”打造智能装备基地、时尚产业之都的战略深度契合。当前,温州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传统产业智能化蝶变。鞋服、电气等支柱产业通过“千企智能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一是生产模式革新。奥康鞋业建成C2M智能工厂,订单响应速度提升60%,定制化产品占比达35%。二是组织形态重构。报喜鸟“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库存周转率提高40%。三是价值链延伸。正泰集团构建“设备+平台+服务”生态体系,2024年服务性收入占比突破20%。
新兴产业生态化培育。温州在三大赛道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在生命健康领域,中国眼谷集聚企业178家,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2024年产值突破50亿元。在新能源领域,瑞立集团建成“零碳工厂”,光伏建筑一体化实现100%绿电供应,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8%。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数安港创新“数据经纪人”制度,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规模突破50亿元,开发30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作为全国首个“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率先按照座谈会提出的“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要求,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突破140万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不断增加,12家温企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全周期培育机制的构建。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体系:在初创期,设立30亿元天使基金,实施“数据得地”精准供地机制;在成长期,实行“链主+伙伴”计划,推动森马集团带动2000家供应链企业协同升级;在成熟期,开展“雄鹰行动”,支持正泰、青山控股等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要素配置改革的突破。在要素改革领域,温州持续推出创新举措:在土地要素方面,“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使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实现“拿地即开工”;在人才要素方面,“双聘制”打破体制壁垒,230名高校科研人员带成果创办企业;在金融要素方面,“科创指数贷”授信余额达822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覆盖率提升至78%。这些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了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制约。
座谈会提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这与温州68万名海外温商、350个海外侨团资源优势形成战略共振。通过创新“双循环”衔接机制,温州正加速从“区域性商贸枢纽”向“全球价值链关键节点”跃升。
构建全球化发展新范式。在跨境网络立体化方面,沿“一带一路”布局12个海外分拨中心,形成“前置仓(海外仓)—区域枢纽(分拨中心)—品牌窗口(体验馆)”三级供应链体系,实现72小时全球物流响应。在技术协同双向化方面,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在地转化基地”创新矩阵,浙江长江汽车电子在慕尼黑设立的智能驾驶研究院,带动2024年跨境技术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在数字贸易集成化方面,跨境电商综试区创新“关、税、汇”一站式服务平台,2024年实现交易额800亿元,单证处理效率提升70%。
践行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温州民营企业走出特色减碳路径,成为绿色转型的先行示范。华峰集团研发的二氧化碳基聚氨酯技术,使每吨产品碳减排1.8吨;瑞立集团建设的“零碳工厂”,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实现100%绿电供应。政府配套推出的“碳效码”评价体系,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信贷额度、政策扶持直接挂钩,形成市场化减排机制。